幼儿教育
幼儿
幼儿园
学前教育
幼儿心理

为什么小朋友在幼儿园很乖,到家里就各种不听话?

小班
关注者
311
被浏览
183,424

40 个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同感,小小常在幼儿园像天使,在家里各种zuo的情况也时不时发生。正好看到题主的问题,一番调研后竟然发现了“新大陆”!

小小常从美国回来后,今年9月份开始上了一个新的上幼儿园。刚开始我怕他不适应,常会给老师发信息询问一下在校情况。老师的反馈是:

小小常在学校融合得很好,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很好地合作(他上的是蒙氏混龄班),一起工作,也会帮助比他小的小朋友。他会遵守纪律,也会关爱他人。选择工作或活动时,只要有可能,他都会说:我想选个难一点的活动!

但是一回到家就“恶魔现身”:时不时拒绝自己穿脱衣服,一定要大人帮着穿脱,还说“穿/脱衣服太难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那个在学校里说“我想选个难一点的活动”的小朋友;还有,调皮捣蛋那真是防不胜防,连刷牙的时候都要找个机会把水喷到卫生间的镜子上——真难想象,在学校怎么可能“遵守纪律”?特别是刚放学回家的时候,容易发脾气,让他做点什么,有时一言不合就哇哇叫。每次我都说他:“你这就是窝里横,在幼儿园表现好,回家就折磨人。”

本来,我以为这就是小孩子故意“杀熟”,是常见的行为问题。没想到最近看文献的时候发现国外育儿网站有一篇文章煞有介事地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还给出了一个术语:“放学后自制力崩溃”(After-School Restraint Collapse)。

表面上看,“放学后自制力崩溃”就是发脾气。可儿童心理学家说,这种情绪爆发和平常的闹脾气不一样。

孩子闹脾气,目的是为了测试自己的行事边界或者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放学后自制力崩溃”没有目的,就是纯粹的崩溃,孩子在情感上被彻底压垮,无法再保持平和的情绪。

你一定想问,孩子在幼儿园不是好好的吗,怎么就能突然崩溃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先介绍一下“有限自制力”的理论。社会心理学家Roy Baumeister在1998年提出:我们人类只有有限的意志力,过度使用意志力就会损耗,因此自我控制就会变得越来越难。这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被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举一个例子,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你每喝一口,杯子里的水就少一点。如果不补充,喝了几次之后,杯子里的水就没了。我们的自制力就像这杯水,在一定时间里它是有限的,如果彻底用完以后又没有新的动力补充进来,自控力就会大幅减弱。

我要补充一点的是,这个理论在心理学界流行了20年,有各种文献支持,但现在有学者提出了挑战,认为实验的方法有问题,“自我损耗”根本不存在。现在“抗辩双方”尚在争论中,还没有一个一锤定音的结论。

这个理论,无论最后被证实还是证伪,还是能给我们分析“放学后自制力崩溃”问题一些启发的。

当孩子在学校的时候,他会非常努力表现,尽量维持一个“好孩子”的形象。比如试着分享,试着融入团体里,试着做别人的好朋友,试着做老师的乖学生,等等。

但保持这样的形象,特别消耗孩子的意志力。因为在集体生活中,并不能做到随心所欲,可能需要让步,可能需要做一些自己并不是特别愿意做的事,这些对小孩来说,都是一种压力,他的负面情绪可以在一天里不断慢慢积累。但为了维持他“好学生”的形象,他必须要用意志力压制这些负面情绪。

一旦回到家,或者安全的地方,不需要再背负“偶像包袱”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像一只充满气的气球,砰的一声,完全爆发了。这就是所谓的“放学后自制力崩溃”。

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其实非常好理解,我们可以把类似的场景套在自己身上。我们在工作时候,说话做事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比如,有些时候你看到同事干的活质量远达不到你的要求,你也不能把文件拍人脸上,说:“你看看你做的都是什么狗屎活!”(虽然我知道你很想这么做)你只能忍着,尽量和颜悦色地说:“我觉得这里还有改进的空间……” 朝九晚五地上了一天班,又是开会又是写报告,累了一天,心里可能还有点压抑。但是在老板和同事面前,还得努力打哈哈,尽量维持一个温和、冷静、理智的人设。

感觉人生太难难难难了。


回家后的你呢,可能只想瘫在沙发上——烦着呢,别理我。这时候如果家人在你耳朵边儿一直唧唧歪歪让你干这干那,你可能一下子就炸毛了。就算没人烦你,晚上你也更可能追剧刷朋友圈 ,而不是学习新知,因为你的自制力在这时候已经相对较弱了,更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满足我们欲望的事情上。

所以孩子也是一样的,在学校里维持好学生人设一整天了,无数的情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涌动,无处安放。放学后他本来就已经绷不住了,这时候如果家长还在一旁唠唠叨叨,特别是还要施展作为家长的“教育”职责时,对娃来说这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那该如何“抢救”一下?

放学后出现自制力崩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学期开始或者课程表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过几个月就会逐渐消失。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也可能会持续一整个学年。而且,这种情况还可能持续到12岁。

听到这样的话,爸妈们估计要愁坏了!谁愿意成天看见一颗定时炸弹一样的娃呢,得赶紧想办法抢救啊,总不能就这么听之任之任他各种zuo。

或者有的爸妈可能会说,我家娃没这种情况,很庆幸!但其实,放学后没有崩溃的孩子,一整天在学校就不会感到有压力吗?

如果孩子在学校要扮演“好学生”,放学后又要扮演“好孩子”,其实他的心里肯定更累。这样看来,那些会崩溃的孩子,反而是找到了情绪的出口。而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可能会积累更多的心理压力,彷佛一枚隐形炸弹一样。


所以不管是崩溃的孩子,还是冷静克制的孩子,做父母的都有义务来帮助排解宝宝一天下来心中的苦闷。而这些帮助孩子疏解情绪的小窍门,也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怀俄明大学心理学教授 Ben Wilkowski指出:

1)疲劳会影响我们的自制力;2)过长时间使用自制力会导致决策疲乏;3)在长时间使用自制力之后,我们的注意力会倾向于转移到那些满足我们欲望的事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缓解放学后自制力崩溃的方法。

1 吃吃吃

根据心理学家的经验,放学后给孩子吃一些他喜欢的健康小零食,有助于缓解放学后自制力崩溃问题。这招很容易理解,大家不是总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放在小孩子这里,道理是一样的!

2 放学不写作业先撒欢

给孩子找一种减压的方法,让他一放学就可以去做。比如骑自行车、假装打架、讲笑话、听音乐或是什么都不做,纯放空……你们可以把这些日常的减压活动当作一种仪式,每次放学后“练习”半小时,可以帮助你和你的孩子度过紧张的情绪。

3 见面先拥抱和问候

接到孩子,不要先问“今天什么作业”“中午吃了啥”“水喝的多不多”,而是用微笑和拥抱迎接TA,用积极的态度缓解孩子的紧张。

回家路上,也请继续和孩子谈一些轻松的小话题,跟孩子做小游戏,或者就静静地并排走路,让孩子有时间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绪。

4 始终保持联系

孩子上学前,早起15分钟,与孩子依偎在一起读会儿故事,提前培养起一天的亲子连结。在他的手心里给一个“魔法亲亲”,在他的书包里放一张你们的合影。让孩子能感觉到虽然看不到你,但你其实一直和他在一起。

5 保持冷静,不被孩子激怒

不要被孩子的表现所激怒,也不要把这些表现当作是针对你个人的。让孩子释放他的能量和情绪,只要他不伤害自己或他人。

最后,如果你做了所有的努力,孩子还是崩溃不止的话,也别生气,就随他去吧,理解他,然后继续关心他支持他就好。

想想作为大人,有多少人好像一直也没能摆脱下班后的“混蛋综合症”。

其实,小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情绪爆发感到难过,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支持。


等孩子完全平静下来,蹲下来告诉孩子:

“即使你闹脾气了,爸爸/妈妈也爱你。”

“下次你觉得自己要爆炸的时候,深吸一口气,然后告诉爸爸/妈妈发生了什么事”。

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只沉溺在崩溃情绪中,而会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


说了一个比较新的理论,希望可以帮助到题主以及所有回家后崩溃的娃!

@知乎亲子

文献参考:

todaysparent.com/kids/s

scarymommy.com/after-sc

mother.ly/child/why-you

romper.com/p/after-scho

thestir.cafemom.com/big

mother.ly/child/if-your

sciencenews.org/blog/sc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5), 1252.

发布于 2019-12-18 18:49

家长想要孩子听话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它反映出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焦虑

如果说是一个淡定的父母的话很少会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因为一般来说他们不会把孩子的行为定义成不听话

他们会把孩子尊重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一个士兵当自己是对孩子发号施令而孩子需要服从指令如果没有这么做就是不听话

又或者说孩子需要用行动来取悦父母讨好父母的时候父母才会把他们定义成听话懂事的孩子

所以当你问出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你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已经陷入到了发号施令者被动服从者的关系里边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会让你感觉到如此焦虑或者说为什么焦虑的父母特别在意孩子是不是乖巧听话呢

这背后有 3 个心理学的动因

第一需要强烈的掌控感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让我们感觉失控比如说工作上面不顺利或者发生了意外的事又或者担心未来没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这些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事都让我们感觉到失控

这时候我们就希望孩子是听话的是生活这个方程式中一个恒定的参数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精英的家庭里边越是很少见到整家人都失控的状态

因为富裕家庭家庭保障体系更高富余的资源更多一个变数出现了可以被弥补不会造成整个生活方程式无解

越是穷困的家庭家里可以腾挪的资源越少很多父母一眼把自己的人生看到了尽头就希望孩子可以代替他们来努力

这些父母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设计的轨迹发展变成他们期望他变成的样子最后这个孩子才可以反过来照顾父母

第二处于特别自恋的状态

有些人是需要世界围着他转的但是世界偏偏又没有围着他转也不大可能围着他转这时候他就希望孩子可以围着他转

孩子的听话懂事满足了这种父母的自恋感觉这是一种类似于君王的感觉

这种自恋的父母会把全付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正在用孩子的乖巧听话来满足自己

第三缺乏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第三类爸妈他们对自己的情绪缺乏处理的能力比方说恐惧愤怒等情绪这些情绪就需要一个出口或者说需要一个人来帮他们处理掉那孩子就承担了这个功能

他们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他们分不清这是孩子的情绪还是自己的情绪这样的父母很容易看到孩子不听话然后自己也一下子变得很暴躁或者很焦虑

这时候被定义成不听话的孩子其实是在帮助大人处理大人自己的情绪

其实这种对孩子的焦虑感反映了父母内心是如何处理和外界关系的是一种内在关系模型的反映

根据人内在关系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人分为依赖感强的蜗牛型高自尊的鸵鸟型从照顾别人中获得自身成就感的袋鼠型和利益至上的斑鸠型四种类型

了解了焦虑的父母背后的 3 个心理学的动因之外接下来我来分析一下 4 种动物类型的人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的表现

蜗牛型的人本身就是 4 类人中最容易焦虑和不安的

他们会把世界想象得很美好譬如希望世界特别和平同时他们依赖感很强

这里边就产生了一个矛盾蜗牛依赖的那个对象不可能是完美的恒久稳定的这就让蜗牛觉得很焦虑很不安了

比方说蜗牛正在依赖自己的孩子蜗牛想象中完美的孩子是特别乖巧听话的是按照他想象中的样子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的事破坏了这个想象的完美程度蜗牛就会很焦虑

编辑于 2024-03-11 15:39

孩子窝里横。


这样的孩子我身边也见过不少:在家里像个小霸王一样,遇到不满意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常常对着家长大喊大叫,但在外面却乖乖的、小心谨慎,甚至胆小怕事,被人欺负了都不敢反抗,「小霸王」变成「受气包」。


有的家长忍不住跟我抱怨:


「小七老师,我家儿子在家里很霸道,在外面却很怂,被小朋友抢走玩具都不敢主动要回来,只能跟我发脾气,让我帮着要回来。」


「别看孩子平时在家里很威风,到了外面胆小地不得了,老是被人欺负。他怎么就不能平衡一点——在家乖乖的、出门胆子大一点儿呢?」


这是个让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在家蛮横的孩子到了外面会判若两人?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要从家长身上找。



一、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窝里横”的孩子?


1、父母就是窝里横


我以前有位邻居,平时在大家面前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样子,小区里的人都对他印象很好。但是我却经常听到他在家里对着妻子吼,有时候还会爆粗口,仿佛变了个人似的。


后来熟悉了以后,他曾经很头疼地跟我说,儿子脾气就像他,在家里经常大呼小叫,撒泼任性,在外人面前听话乖顺,让做什么做什么。他觉得自己是个坏榜样。


的确,家是孩子第一个学校,也是他们学会人际交往和情绪训练的实验场。如果家长在外人面前克制有礼,在家里却肆无忌惮,长期下来容易留给孩子一种错误的印象:


对陌生人要客气,但是最坏的脾气可以留给最亲近的人。



2、无条件溺爱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家横并不是针对所有人,他是有提前选择好目标的,一般是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大人,特别是老人家。


我见过很多爷爷奶奶,对孩子百般宠爱,舍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委屈,每次父母管教孩子,老人就站出来当孩子「挡箭牌」。但是孩子却并不会因此而心疼老人,反而仗着老人的包容,越发霸道起来。


我曾经看过一个小孩子,对奶奶凶得很,拽着老人家,在地上撒泼,他爸爸一过来,吼了句:「站好了!」立马老实起来。


最宠爱孩子的人,成为孩子最不尊重的人。



3、父母没有原则的妥协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很容易轻易妥协,原本订下的规矩统统推翻。这样无原则的让步,也会让孩子更加蛮横。


比如孩子想要买个新玩具,妈妈对孩子说:「你的玩具太多了,这次说什么也不买!」


孩子一听,马上就哭闹:「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拗不过孩子,最后无奈地买下新玩具。


时间久了,孩子就有了经验:「只要多哭、多闹,目的就能达到。」他们都很聪明,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中心,无论什么要求,父母最后都会答应他的。


但是在外面不是这样,地球不是围绕他们转的,其他小朋友也不会对他格外优待,这样孩子的心理马上有了落差,不断累积情绪和压力,回到家里就会变本加厉地对父母发泄出来



4、孩子缺少社交技巧


孩子在外面变得胆怯、没有自信,这跟孩子的社交能力分不开。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家里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能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


有一次我带女儿在小区里玩,很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等着滑滑梯,有的小朋友比较着急,就抢过去要先滑,一个沉默的小男孩就瑟缩着站在一边,不敢过去。


男孩的爸爸在旁边看到,就忍不住上前跟别的孩子说,:「这个弟弟在旁边等了好久了,可以让他先滑吗?」


我很能理解家长们看到孩子受委屈了,会忍不住替孩子出面交涉,但是这样,孩子既没有通过自己的能力交到朋友,也没有学习到怎样和小朋友相处。


孩子永远也不敢迈出第一步,时间久了,只会越来越依赖家长。



三、父母应该如何引导


1、父母做个好榜样


对家里的老人毕恭毕敬,对另一半体贴有加,即使夫妻之间有矛盾,也尽量通过沟通的方式化解,这样能够让孩子学会「要把最有爱的一面给自己最在乎的人」。


吴尊对妻子林丽莹就是充满爱与尊重,时刻照顾妻子的感受,从不向妻子发脾气。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次林丽莹要帮吴尊切菜,她走到桌子另一端站了一下,吴尊立刻意识到那里没有椅子,就马上搬了一把椅子给老婆放在身后。





这种细致入微的体贴融入到生活里的每个小细节中,让Neinei和Max在家里也特别乖巧友爱,每次出去玩都会软萌地跟妈咪说拜拜。





同时,因为在家庭里养成了阳光的性格,他们在节目组跟其他小朋友也相处地很愉快,不会发生胆怯、不自信的情况。



2、在家要立规矩


当孩子在家里第一次表现出「蛮横」的态度时,就应该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做的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并且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发泄情绪方式。


我一个朋友就是「恩威并施」的典范。有一次她的女儿因为拼不好乐高玩具,就对姥姥大发雷霆,把气都撒在姥姥身上。


妈妈一瞪眼,严肃地对她说:「谁允许你跟姥姥这么说话?马上跟姥姥道歉!」


孩子老老实实道歉后,她又抱起孩子,放缓了语气说:「你插不好玩具是不是很生气?但是生气了也不能对别人发脾气呀。妈妈对你发脾气时你不是很伤心吗,你对姥姥发脾气,姥姥也会伤心的。」


孩子认真地点点小脑袋,听进去了,以后逐渐改掉了对长辈发脾气的毛病。



3、坚持原则,懂得拒绝


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懂得拒绝,不能随便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放肆,家长说话的分量也会越来越轻。


之前在《中餐厅》节目中,有一个妈妈的孩子特别不听话,在餐厅里大叫大嚷,还发脾气说餐厅的饭不好吃,他要换个地方玩。


这位妈妈无奈地跟赵薇诉苦:「我的孩子说,以后再也不出来和我玩了。」


赵薇问:「为什么,他看不上你哪里?」


男孩妈妈接着说:「他哪里都看不上我,我在家里的地位被排到最后,他奶奶太宠孩子了,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的位置是第一的!」


赵薇给出一条建议:「你不能让儿子有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将来你老了,他也觉得你没那么重要,不能太把孩子当回事儿。」





深以为然,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的要求妥协、给孩子特殊待遇,孩子便认为这是他应得的,恨不得地球都得围绕着他一个人转,对家长也会越来越无礼。



4、培养孩子的社交商


表哥家的女儿有一段时间也是「窝里横,外面怂」,明明在家能说会道,可一到小区楼下,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都得大人出面帮她出面询问。


后来表哥夫妇每天带她下楼散步,看到陌生的小朋友时,他就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主动参与他们的游戏,一方面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带引领女儿,一方面鼓励她多与同龄人接触,让她建立起自己的小圈子,慢慢地她就会有与人交往的自信。


与此同时,表哥也有意识地带她看相关绘本,教她一些人际交往常识:比如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大家要彼此尊重,玩具可以彼此交流,不喜欢的事也可以直接说出来等等。


一段时间后,小侄女遇到熟悉的小朋友就会主动打招呼,高兴地一起玩;看到陌生的孩子也会主动上去,先来个自我简介……随着她社交能力的提升,「出门怂」的现象也无影无踪了。



孩子「窝里横」不是天生的,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分不开关系。掌握好方法正确引导,再难管的孩子也能变得很可爱!

发布于 2020-01-23 13:18

借用我家孩子的一句话:幼儿园里又没有妈妈。小孩子其实是最会察言观色的。在家里不听话其实也说明了在家里安全感比较强,是让他/她放松的亲子关系。或许,我们都该努力呵护这种亲子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终会渐行渐远,而那时亲子关系的亲近或疏离,取决于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我们是不断的为亲子关系增加砝码还是在一路消耗。

发布于 2018-08-26 22:24

拿我们自己小时候读书来说,我为什么要在学校表现好,一是因为在学校没有家长庇护,犯了错要自己承担,表现得不好的话还可能被学校的老师批评,一个班孩子那么多,老师说一句话会被所有同学听见,要是被老师批评一天都可能不开心。二来就是在学校是集体的生活,环境上规则性非常强,每个孩子都有挣表现的现象,只要有这个攀比心理,肯定就会遵守规矩。

在家里就不一样了,因为身边都是宠爱自己的人,所以就容易放飞自我,在家里也不像学校有那么多孩子需要挣表现,而且现在的小孩非常聪明,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放飞,什么时候需要收敛。

老师一直是一个在孩子心目中非常特殊的存在,她孩子的束缚者,也是孩子的管理者,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自己小时候对老师的影响,反正我只要遇到老师都会非常恭敬地说声,老师好。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一下吧:

1.父母没有形成一定的权威性。再怎么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宝,几个大人宠着,在家里父母的容忍度也更宽广,孩子的小心思里也知晓,在谁面前可以撒野,在谁面前可以耍赖也不会受到惩罚。

2.因为幼儿园会有规则。就像让孩子收玩具,幼儿园就会播放音乐,这就是规则,孩子一旦习惯了这个规则,就会条件反射一般,会自然地遵守,而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如果在家里想让孩子遵守一个规则,不妨也建立一个触发机制,比如说:响起什么音乐,孩子就该去睡觉啦等。

3.幼儿园里有比较和奖赏。就如同我们自己一样,一旦身边有了榜样,有了可以比拼的对象,会更有动力,孩子就更是这样了,看着身边其他小朋友做得很规矩,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小贴画,他的内心也会想,我也要做的好好的。

而且幼儿园会有奖有罚,并不因为孩子耍赖或者撒娇就改变,孩子都聪明着呢,马上他就可以get到这一点:原来耍赖在这里不灵!

其实,对于孩子是不是非得在家里做得像幼儿园一样棒,我的原则是:小事不用太管他,毕竟,家里如果也和幼儿园一样,孩子一点自由都没有,也太刻板了,家,本来就是孩子最可信赖和休憩的港湾。

不过,养成好习惯还是有必要的,比如好好吃饭,按时睡觉,自己事情自己做,这些事情是孩子的基本技能型,还是需要养成的,妈妈们可以这样做:

1.及时放手,不要代劳。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看着孩子费半天劲在那系鞋带,就着急地直接给他系好了,就这一个动作,其实就打破了孩子在那个年龄的积极性,如果你不急,不妨就静静等待孩子,让他慢慢地系好,并且适时地夸奖他。

2.想要孩子有规律,自己首先有规律。记得有一次和一个军人聊天,他说,一个有规律的母亲才能造就一个有规律的孩子,想想很多大人10点多了还不睡,追剧,刷手机,却要求孩子按时睡觉,孩子多半会反抗的。

3.适当的奖惩。父母对于孩子,往往疼爱多于管教,所以很多事情上就可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孩子看自己每次只要耍赖都能得逞,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对于一些想要孩子养成的好习惯还是要有一定的奖惩制度,不能听之任之。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家长作为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也需要清楚的给孩子设定规则,这样孩子才会遵守规则。但是家始终是家,家是给孩子温暖的地方,同时也是孩子的避风港,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时候可以跟孩子商量。

孩子也是讲道理的,前提是家长必须要给他们平等的环境。

时间有限,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您要是有其他方法也可以一起探讨哦~

发布于 2020-10-23 09:54

很多家长都会提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完全是两个人,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师会魔法。


其实孩子老师是正常人,并不会魔法,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因为这两点:

1.幼儿园有一套系统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大家都知道,幼儿园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几点上学,几点进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写的清清楚楚,幼儿园老师也会按照时间表进行活动安排。

这些规章制度都带有强制性,任何人都不允许例外,幼儿在长期遵守的过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势,从而转化成一种习惯行为

而这些规则就是孩子们能够在幼儿园守规矩的主要原因。在家里,大人有时候只是大呼小叫,生气了揍几下,孩子不听话了,骂几句。这并不能让孩子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有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规则,孩子们也懂得遵守,孩子才能乖乖听话。


2.幼儿园有奖赏机制,且不会因为孩子撒娇就惯着孩子。

在幼儿园对于表现好的小朋友老师会会有奖励,小朋友都会想要奖励,想要被老师表扬,就会表现好,比较听话,各个孩子之间也有比较心理。

比如:“这几个小朋友都特别的棒,喜欢吃青菜不挑食,身体棒棒的。我们要不要向他们学习呢?”

孩子们自然很积极的响应。而喜欢吃青菜的小朋友也会主动的去对其他小朋友说:“多吃青菜对身体好的,你也可以尝尝特别好吃。”孩子一般看到身边有小朋友吃的那么香,都会好奇想要去尝试一下。


而且在幼儿园老师不会对孩子妥协,也不会宠他,在家就不一样爷爷奶奶各种宠,小孩子很聪明,知道自己有靠山也就不会听话。


虽然对于孩子是不是非得在家里做得像幼儿园相同棒,家庭毕竟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港湾。

我的原则是:小事不必太管他但养成好习惯仍是有必要的,比方好好吃饭,按时睡觉,自己工作自己做,这些工作是孩子的基本技能型,仍是需求养成的,家长可以这样做:

1.及时放手,不要代做

我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看着孩子费半响劲在那系鞋带,就着急地直接给他系好了,就这一个动作,其实就打破了孩子在那个年纪的积极性,假如你不急,无妨就静静等待孩子,让他渐渐地系好,而且适时地夸奖他。

2.想要孩子有规矩,自己首要有规矩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军人聊天,他说,一个有规矩的母亲才能造就一个有规矩的孩子,想想许多大人12点多了还不睡,追剧,刷手机,却要求孩子按时睡觉,孩子多半会反抗的。

3.不全部接受

爸爸妈妈对于孩子,往往心爱多于管教,孩子只要哭闹就没有办法,会立马满足孩子来制止孩子继续哭下去,长此以往,哭就成了孩子控制大人的手段。

4.帮孩子建立规矩

比方堂妹家的小乖,玩过玩具历来不愿意收,堂妹让她收时,她还会发脾气,便是不愿。其实能够在最初孩子玩的时分就告知孩子,你玩过之后,需求让玩具回家,否则玩具就找不到家了。

假如孩子不愿意,你能够告知她,这是要恪守的规矩,就像咱们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相同,假如我们都乱走,整个街上就乱了,假如不让玩具回家,那整个家就乱了。


这里→ 免费领取精品在线直播美术课,针对4-12岁宝宝,课程结束后会给孩子做一份专业的绘画能力测评,让您更清楚孩子的绘画能力! 在家就能学的绘画课,就是这么方便哦~

发布于 2019-12-23 16:57

妈妈,喂我吃饭!

妈妈,给我穿衣服!

妈妈,给我刷牙!

一向独立的闺女在幼儿园放假之后,开始变得不懂事,像一个小婴儿一样需要被照顾,不仅如此,放假之后,孩子更加容易发火,因为一丁点小事就会哭闹,甚至会撒泼打滚。

这种行为就是退行。

退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有着多层意义,经典理论将其视为返回本能生活的早期阶段,退回到一个固着点;现代精神分析更多地运用另一层意义,即过去(主要指婴儿期)的重现,这可以视为一种被遗弃的或已经重塑了的功能模式的再现。

当父母开始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时候,孩子有可能突然变得特别不可理喻,比如说莫名其妙地愤怒、攻击父母;已经学会的能力,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睡觉又不会了。

孙瑞雪老师说:在爱的包容下,被压制过的儿童会获得心理上的疗愈,在自由中儿童逐渐放松和解放。

比如敏感期的补偿,这是基于孩子内在自发的需求,是环境放松,安全后,孩子内在障碍释然后,回归成长轨道的自愈过程。

有些孩子,在学校中会压抑自己的感受,给老师留下遵守规矩,懂事的形象。由于环境的改变,比如放假,没有人强制孩子,孩子自我恢复的机制就会自发的启动。

当孩子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件好事。

曾经在餐厅看到一个妈妈独自结账,留下了年幼的孩子。

面对妈妈的离开,孩子不停的哭泣。孩子的妈妈之后抱着孩子说:宝宝,妈妈不会丢下你的,你是不能哭的,哭是不对的。

父母要允许孩子发脾气,允许孩子哭泣,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孩子的情感得以释放,流动的时候,孩子天然的会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量释放了,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


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有一个例子:

一个妈妈有个乖乖的养女,从她第一天来到家里时,就非常乖,而且从小到大都一直是让人喜欢的孩子。她的妈妈为此很骄傲,她会无数次的告诉孩子,她给妈妈带去了很多快乐。

后来,她觉察到是不是在孩子的内心有什么其他的感受,因为害怕而不敢表达出来。

这位妈妈做了一些尝试,她觉得她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让孩子知道她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生气,沮丧,郁闷都是正常的。

比如,一次她去学校接孩子,晚了半个小时,她说:等我这么长时间,一定很生气吧。(往常她会说谢谢你耐心等我这么长时间)。

比如因为朋友失约,她说:朋友失约,你一定想臭骂她们。(以前她会说别的孩子可不像你那样为其他人考虑)。

这位妈妈试着以身作则,允许自己说出自己的负面情绪,有一天她对孩子说:我很烦,让我自己待一会儿。

当孩子跟她借丝巾的时候,她也会拒绝。

她还试着用各不同的方式赞美她。可喜的变化终于发生了。

一天她的孩子在洗澡,妈妈在刷碗,孩子使劲的敲着墙,妈妈就把热水开小点,后来,她冲到厨房,对妈妈大叫:我告诉你别用热水,我冻死了!

如果在之前,她会告诉孩子你不该这样大喊大叫。

这次,她的妈妈说:我能听出来你有多么生气,我记住下次你洗澡的时候,我不开热水。

她已经觉得她的养女以后会更加“释放”自己,她对妈妈说的话也许难听,但是长远来看,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妈妈的乖女儿”更重要。

著名的育儿专家李跃儿通过自己的例子,反思了她对孩子的教育和对退行的看法。

李跃儿说她的心中并不是没有作为母亲的柔情,但是她的柔情是以一种钢铁一样的形式显示出来的,她以为这样就能把儿子教育得很优秀,直到把儿子折磨成小木头人。

有两个小例子可以看出端倪。

有次接孩子回家,李跃儿削了个苹果放在孩子的腿上,他的孩子说妈妈,我的腿臭。原来从幼儿园回到家的路上,她的孩子拉裤子,而那么长的一段路,孩子居然不敢吭声。

还有一次,她跟先生一起把儿子赶出家门,说不要他了。她的儿子绝望的用两手死死拉着门把手,他们两人一个拉,一个把他的手往开抠,直到把他推到门外为止。

原因是孩子学习不好,老师把她和孩子的父亲叫到了学校,训斥了一番。回来家后李跃儿说算了算了,不要这个孩子了,于是朝他大喊大叫,往外推。

她的儿子上小学,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她干脆把孩子领回家,最后的结果是母子关系,父子关系都搞得很差。

直到她开始接触儿童心理学,开始学习儿童成长规律。

她的做法就是让他返回童年。因为她是从三岁开始折磨他的,所以就让他返回到那个时期。然后,一步步回到现在的年龄。

之后她们给孩子足够的爱、自由、宽松的环境。

她们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疯玩,一起打闹,孩子需要的都满足他,给他充分的自由与尊重。

一个13岁的孩子,竟然开始喜欢婴儿的玩具,看婴儿的书籍,撒娇撒得满地乱爬,嘴里发出奇奇怪怪的声音。把以前本该应该经历的敏感期全都经历一遍。

一段时间之后,他一点一点恢复到现在的年龄。

面对孩子的退行,父母应该怎么做?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是这么写的:

尽量全盘满足孩子的依赖,允许他能力退化,允许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强迫他对其他人礼貌友好。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若他攻击和自己年龄,体力差不多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处理矛盾即可。

若以大欺小或者使用暴力比较严重,把孩子抱开,倾听他的感受,但不可指责他。

若孩子攻击父母,能承受的就承受,不能承受,就真诚的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当孩子的退行得到充分满足后,他自然会过渡到独立,友善的状态。

只要父母全然地允许孩子退行,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在孩子“不合理行为”地背后,有成长变化正在发生,他与父母之间地情感流动正在不断增加。

最后,一个武志红书中的例子:

有一对情侣,女的是超级“作”女,男的原先是有名寺庙的住持,对女孩一见钟情后,就还俗了。

有一次因为这个男的把菜切得大小不均,“作”女就朝他咆哮,还说了脏话。

这个男的没有生气,而是平静地走过去,温柔地抱住女友说:“亲爱的,我喜欢你真实的样子,你那么坦诚真好,可是我希望你不要伤害到自己。”

时间久了,“作”女在男友的温柔相待中,脾气慢慢变好了。

看似可怕的负能量,一旦被接住后,真的可以转化为巨大的正能量。

当孩子不可理喻,咆哮,哭泣。

作为父母的你,能接住他的情绪吗?

发布于 2020-01-27 07:49

因为老师不是真·妈妈,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一视同仁,会立规矩,有奖有惩。在孩子入园之后,老师在孩子们度过适应期后就会立规矩,告诉孩子在幼儿园里什么行为值得提倡受到夸奖奖励,什么行为会被批评指正,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不需要提醒。



举个栗子。

两年前,我带小班,学期中期家长开放日活动。

孩子们在室内自主游戏结束时间到了,我播放了收玩具的音乐,孩子们听到后,立马就开始动手整理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在这过程中我们老师不用大声发号施令,不用一个个去催。

家长们看到后有小声议论:怎么在幼儿园里这么乖,家里玩具满地都是,都不知道收,让他收么越弄越乱。

家长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表现,在这背后,我们老师做了什么:

1.给孩子听音乐,告诉孩子到你听到这首儿歌你要收拾玩具了;

2.给所有玩具固定位置贴好示意图,让孩子的玩具整理有据可循;

3.对于音乐放完还没有收拾好玩具的孩子一定的惩罚,例如第二天你需要最后一个进入游戏,这时这个孩子就不能挑选到自己最称心如意的玩具了,吃到“苦头”后,自然就会按规则行动。

到了今年上半年,孩子们已经中班下学期了,现在室内自主游戏进行时,个别时间观念强的孩子还会主动来询问是否时间快到了,然后去判断自己是否更换游戏材料或者该慢慢收拾玩具了。



那么在家里呢?当吃饭前出门前家长要求孩子收起玩具时,往往是孩子不肯收玩具,家长三催四请后要么放弃收拾玩具让玩具摊一地,要么就是自己动手,然后拖死孩子去做下一件事;又或者是孩子哭闹,家长拖鞋。时间长了,孩子就摸到了规律:我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没关系,她们虽然会生气,但跟我并没有多大关系,再者我哭一哭闹一闹这事儿就过去了。

编辑于 2018-08-28 21:50

原因就是,父母无原则。


讲讲我家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我的儿子现在三岁半,早上一般我送他去幼儿园。因为我是自由职业,所以并没有强制性的出门时间,而小孩子呢,出门又十分磨蹭,一会要玩游戏,一会不想穿衣服,一会要去上厕所。

我们的对话经常是——

“8点出门啊!” “好的”

“到8点了,快走” “不,我再玩一会,8点10分的”

“到8点10分了,走吧” “不,我再玩一会,8点20的”

说好的8点出门,变成了8点10分,8点20,8点30,最后,经常快9点才出门,自然也就迟到了。

这样的事情持续了一些日子,我开始反思,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为什么我的儿子会如此拖延呢?

我渐渐意识到,问题出现在我的身上,因为我工作时间的自由,导致我会无节制地退让,从而丧失了我说话的原则,我给儿子定下的时间节点,在他眼中是可以随时更改的。

后来的一天,我看着儿子的眼睛,认真地对他说,“儿子,今天爸爸8点必须要出门了,我希望你可以和我一起出门“。不出意外的,到了8点儿子还是不走,我抱了抱儿子,温柔说道”真的对不起,爸爸现在要走了,真的想送你去幼儿园啊“。那一天,儿子哭了。

从第二天开始的每一天,我都不再需要去催促他,每天都可以准时出门了。秘诀就是,他知道他的爸爸跟他说的出门时间,都是真的,不可更改的。他的爸爸,是有原则的。

而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我并未训斥、责罚,而是以温柔待之。


第二个故事

和大多数小宝宝一样,我的儿子也非常喜欢逛超市逛商场,那里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

可我的儿子从来没有因为一定要买某样东西撒泼打滚。

秘诀就是,我们与儿子间达成了一个协定,每次去超市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零食或玩具,但是只能买一个。

我们给了自由,也给了限制。有度的自由,是我们给他的自律礼物。

每当他在超市中看到好多个自己喜欢的商品,他会自行比较,选择买下那个自己最喜欢的,放下其他的。

而节日,我们会给他超市自由购物权的惊喜。

有自由,有限制,有规则,有温度,这是我们对他的爱。


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很好地处理了两个儿童常见的问题,而这个处理和教育过程,却是无声无息的,没有鸡飞狗跳,没有你来我往。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在家里不听话的小朋友,应该如何教育呢?

答案就是五个字——

温柔且坚持


温柔是一种态度,表达的是爱,是体贴。

坚持是一种原则,是一种不退让,是一种规则的树立。


我们见过太多的父母,一边轻声对孩子说玩完玩具要收拾,一边自己动手收拾起来。

——温柔,但没有坚持,是为叨唠。

我们也见过太多的父母,大吼着关掉那久放的电视,空留哭泣的宝贝。

——坚持,但失了温柔,是为无安全感。


温柔且坚持,就是那单位里面带微笑,说一不二的领导。

温柔且坚持,就是幼儿园里的教小朋友们规矩的教师。

温柔且坚持,就是每一个懂孩子爱孩子的父母。

编辑于 2020-02-01 14:47

因为小孩也知道,没人惯着他。

不说幼儿园,就说我侄子在我面前和在我爸妈面前的区别。

在我面前,老实的不行,我说呆着,就呆着,我说你消停的,就消停眯着。

在我爸妈面前,推倒家里的塑料模特,满地打滚。

为什么呢?

因为我凶他,我很没有耐心管小孩子,他不老实我就凶他,通常都是“别作妖,老实呆着。”

他就乖了,因为我惯着他。

可是我爸妈不行啊!我爸妈那是,“哎呀宝贝乖乖的,听话,给你买糖糖吃。”

为什么在幼儿园乖呢?因为没人惯着他呀!为啥家里不乖呢!因为有人惯着呀!

小孩子才是最会见人下菜碟的。

发布于 2019-03-23 09:35

在熟人的面前更容易释放天性,这个不光是孩子,对于大人也一样。

我们家的宝宝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哭了一个半月才适应,在陌生的环境里,收敛的状态,让他非常不喜欢。每天早上哭着闹着不要出门,但是听老师说,进了班级教室就不哭了。

在家里的表现是他的本来面貌,在幼儿园的表现可以看作是他在社会群体里的表现。孩子在幼儿园里乖,在家里皮,说明他很好的在习得与他人与社会相处的方式,是非常好的事啊。

发布于 2020-01-09 08:35

幼儿园会制定各种规则,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会受到惩罚。

惩罚根据各种不同老师的水平也不一样。

我家小朋友幼儿园有过把小朋友放到别的班级,不让小朋友回来,说那个班级的老师最喜欢不听话的小朋友。

小朋友不睡觉给小朋友穿衣服说让小朋友回家怎样的。

也有简单粗暴的,不坐椅子就硬按着坐。

还有情绪上的压迫,不要你了之类。

拉扯孩子这种都有。

这个幼儿园算是这附近比较正规的连锁私立园,但是教育方法也就那样。

除了给孩子立规矩可能没有想象中美好,其他娱乐时间还是不错的。

大部分家长表示理解,像我这样不理解的家长也没办法,其他的幼儿园更差。有的幼儿园新去试园的小朋友中午接回家整只袖子都是湿的。还有的去了三周连个被罩不给套,勺子掉地上直接捡起来给孩子用。还有的幼儿园冬季压根不出教室,就一直室内活动。

公立幼儿园教师在朋友圈晒礼物,大部分家长都送礼,老师把孩子衣服一大堆扔地上让孩子自己找着穿,美其名曰锻炼。把视频发到家长群里。

都说小孩子现在幸福,真的幸福吗?可能比以前确实要好吧。

编辑于 2019-03-22 22:44

三岁的孩子要是很听话那就不好了。。。

发布于 2018-08-25 12:47

在父母说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想法的时候,孩子却不去接受,反而习惯性地一意孤行。那家长怎么办呢?是只能强行压制自己的脾气,或者先换个心态,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做到听话呢。

首先还是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管教呢?

第一、孩子的理解力有待提升
孩子不听话,可能是父母说的话,孩子并不理解,根本不知道父母想表达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正是因为这种不理解,使其对自己的想法过分信任,而听不进去父母所想说的的话。所以一切完全取决于你的表达,跟孩子的理解力息息相关。

第二、孩子自我认知有偏差
孩子在3岁-5岁期间,正是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孩子开始对自己感兴趣,开始注重自己的表达,也会开始变得很在意他人的看法,有的会被别人的看法和表达影响行为,造成心理认知的一种错误的偏差。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表扬过度、甚至溺爱骄纵,都可能造成孩子内心的“自我膨胀感”不断扩大,变得自负起来,也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第三、孩子自己不满意
孩子对父母不满意,尤其是一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比较专横、控制欲很强的父母。无论大事小情,都喜欢控制孩子的一切,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
哪怕是孩子逐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父母也不会听取。反而固化地用老方法管教孩子,孩子内心就会萌发反抗的情绪,与自己的认知形成反差,变得不听话起来,甚至是为了表达反抗,而故意不听话。

第四、父母言行不一
有些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时候,自己却没有做到。言行不一致,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不尊重。尤其是孩子的心性成长期,孩子就会认为,家长自己没有做到,就没有权利去要求孩子做到。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家长的威信出现了问题,那孩子如何能敬重父母呢,父母说的话也就必然不会听了。

当然了,孩子偏执不听话,还是需要教导的,尤其有一点注意事项。
孩子需要管教,管教需要使用一些语言,有哪些话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呢?
——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总是说:“你必须……”“你得听我的”“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类似于命令的话,是很难让有主见的孩子接受的,基本上家长说出来后,孩子就很排斥了。
没有谁愿意被命令着去做事情,而且时间久了,负面情绪就会越积越多,跟父母的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很差。
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有自己的想法,在意自己的感受,十分渴望被尊重了,是不可能接受父母的这种命令口吻的。

那家长如何利用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引导呢?
——
1、首先谨慎言行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要注意言行的控制。情绪失控或者不理智的时候不要去管教孩子。先做好情绪的控制,再来教导孩子,才能把教育真正的做得恰到好处。对于孩子接受来说也会十分的容易,更重要的是保护了自尊心。

2、其次会倾听谈话
以身作则最重要的是要会倾听别人的谈话,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或者或者是灌输。
这一点如果父母能做到,孩子也会跟父母一样,学会倾听。在与孩子沟通的建立上也会因为有了它出现而变得更顺畅。不会出现一些抵触的情绪,影响沟通氛围和进行。

3、还有就是共同遵守
和孩子一起制定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规则要求,要共同遵守。不要认为是家长就可以有特殊待遇,一视同仁的教育从孩子本身来说更容易接受。
一旦家长自己没有遵守规定,建议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遵守落地规则,孩子会变得有主见,这可不是偏执了就,在有主见的同时,也会听从父母的管教。因为家长和孩子的共同遵守,换来了家长的威信树立。

4、最后就是要坚持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的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有些家长有时可能有点情绪化,如果能够坚持每天都有正能量的传递,减少情绪化,利于孩子接受自己,改变行为。

发布于 2022-10-14 08:59

在幼儿园明明很听话的乖孩子,一回到家就“恶魔现身”。一言不合就大叫大闹发脾气,真的是不折不扣的“窝里横”。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窝里横”的现象?其实这是“自制力崩溃”的表现。

一是因为所处的环境让孩子的行为有了“两面性”

当孩子身处幼儿园时,周边有可以起榜样作用的老师和同学,孩子不自觉就会按照标准好好表现。但当孩子回到家,如果家人不能以身作则,孩子就会回到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中,与在幼儿园时判若两人。

二是家长缺乏榜样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本都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家长缺少榜样意识,孩子则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家长要求孩子均衡饮食,自己却挑三拣四;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却熬夜到很晚……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让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与幼儿园表现大相径庭。

我们该如何“抢救”一下?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两面派”的做派,家长应引导孩子在有规律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自我控制。

第一、正确地爱孩子,不要溺爱孩子

不少家庭奉行“孩子至上”,把自己定位成全职保姆,不仅饮食起居无微不至,而且习惯所有的事替孩子做决定。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了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

其实,成长的过程谁都无法代替,孩子唯有在一次次的摸索与体验中,才能长出腾飞的翅膀,有足够的能力去搏击风浪。因此,家长既要爱孩子,也要懂得怎么样爱孩子。更要以身作则,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第二、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适度的认同和鼓励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源泉。没有任何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天生的,了解到这一点,父母应恰如其分地向孩子表达认同和鼓励。这样孩子会表现出被肯定的自信状态,认识到自己的某种行为是值得别人夸赞的,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会在习惯养成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性格。

第三、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认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生活作息习惯,并将这种教育模式和内容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是保证孩子教育一贯性的有效方法。这样一来,孩子在家也能用幼儿园的纪律约束自己,慢慢的把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变成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第四、请老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在绝大数孩子心中,老师都是权威的象征。因此,对于孩子在家的不良行为,家长可以邀请老师共同进行教育规范。对于孩子在家的出色表现,也可以与老师分享,老师的鼓励能够给予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长此以往,孩子肯定能成为一个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都同样出色的好宝宝。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与塑造优秀品格的重要场所。家长要应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让孩子在有规矩又有关爱、有宠爱但不纵容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发布于 2021-12-29 17:03